首頁 > 現代言情 > 魯達等十個英雄的美德 > 第3章
重新探討。
潘金蓮不再是刻板化的「**」。
武松這個人物,通過局部改寫,也被請下神壇,使讀者看清其作為正常人的七情六慾。
先說第一個改寫:對潘金蓮的重新塑造即便是透過水滸文本也能看出來,潘金蓮與武大的結合是極不般配的。
這恐怕也是後來悲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
那麼,到底是什麼現實原因,讓這種不般配得以發生呢?
水滸寫得極為粗線條:張大戶看上了家中使女潘金蓮,金蓮不從,大戶就強行把她嫁給武大,作為羞辱。
婚後的潘金蓮自恃美色,當然心有不甘,所以對別的男人有想法。
水滸匆匆寫完,便着力刻畫其**形象,讀者們的同情,被聚焦在武大身上,並由此烘托出武松的見美色而不動心、對哥哥有情有義的形象。
這顯然是不公平的,也體現了對女性訴求的系統性忽略。
金陵笑笑生就表現出了遠超於時代的眼界。
他雖然也高倡禮法,卻尊重現實,認識到婚姻不般配這個事實所具有的悲劇能量。
並對潘金蓮的遭遇,給與同情:自古佳人才子相配着的少。
買金的偏撞不着埋金的。
既然不般配釀成了家庭悲劇,那麼,「究竟怎麼才算般配?」
這個問題,就會被聚焦起來。
般配問題一聚焦,武松和金蓮拉CP就有了可能性。
而叔嫂之間,兩個具有巨大能量的男女之間,其微妙的情感張力,就能最終落到實地了。
這種全新語境,應該說,就金瓶梅的文本所要創造的。
那第一步,怎麼先寫好不般配,讓潘金蓮武大的結合更真實可信,後文的推進也更順暢呢?
笑笑生先是擴充前文,給金蓮補充了一個更加豐富的人物小傳:書中交代,金蓮原是潘裁之女,排行六姐,年幼喪父,生活艱難。
為了活命,九歲時被賣到王招宣府,此間習得彈唱,學會讀書寫字。
十五歲時,王招宣死了,潘媽媽十三兩銀錢把她賣給張大戶。
張大戶買她做什麼呢?
做使女,豐富老頭的晚年生活。
張大戶有心收她,但迫於老婆善妒,後來沒辦法,把她嫁給前來租房的武大,作為幌子。
兩人藉著幌子照舊偷情。
換句話說,武大能娶潘六…